改革开放启华章,四十不惑铸辉煌。改革开放的40年,是近代以来中国宗教健康发展最为辉煌的时期。像其他兄弟宗教一样,佛教事业在这一阶段,呈现出了空前的繁荣和兴盛气象,广大佛教徒从心底里感激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作为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佛教和玉佛寺发展的见证者和亲历者,抚今追昔,心中不由得涌出深深的感慨。借上海宗教界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的喜庆良机,谨就自己的耳闻和亲历,对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佛教及玉佛寺的发展成就略作回眸,借以抒发对改革开放40周年伟大成就的无比赞叹,同时表达对不忘初心再出发的坚定信念。

 

1979年2月,上海市佛教协会为会长持松法师和副会长苇舫法师、阿檀法师、余伯贤居士举行追悼会。上海佛教界开始拨乱反正、进入恢复重兴阶段。同年6月,上海市佛教协会举行第三届三次理事(扩大)会议,推选真禅长老为会长、明旸长老等为副会长、邵钟居士为秘书长。市佛协工作从此进入了正常运转阶段。

 

此后16年间,上海市佛教协会在真禅长老、明旸长老等人带领下,协助党和政府落实宗教政策,收回被占寺庵,积极组织修缮,恢复正常宗教活动;恢复上海佛学书局并出版佛教经书,以满足信众宗教文化生活需求;创办上海佛学院,培养佛教接班人;参加社会活动,为救灾济困及希望工程等社会福利事业捐款捐物;开展佛教学术研究,保护佛教文化遗产;发展寺院经济,创办上海佛教实业社、上海十方实业公司和上海佛教朝山国际旅行社等,解决佛教界的自养问题;积极开展国际友好交往,做好海内外佛教友人的来访接待工作,出席宗教国际会议,加强同海内外佛教界的联谊交流。

 

1995 年12 月,真禅长老圆寂,明旸长老继任会长。为切实解决上海佛教的新老交替问题,市佛协增加了一批年轻法师来担任副会长、秘书长、副秘书长及其他领导职务。1995 年12 月至2002 年7 月明旸长老在任期间,由于身体健康原因,日常工作由我主持。2003 年11 月市佛协换届,我接任会长,直到2015 年2 月因章程规定届满卸任。前后近20 年间,我与市佛协各位同仁一道,在市民族宗教委的正确领导下,坚决贯彻执行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以中央有关宗教工作会议精神为指针,大胆而踏实地开展工作:

 

1. 大力加强政治思想教育,提高信教群众爱国爱教自觉性。

 

以中央有关宗教工作会议精神为指针,明确“围绕中心,服务社会;推动自身建设,确保健康发展”的基本思路,联系上海佛教实际,有针对性地利用学习班、报告会、参观访问等多种形式,对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与中国佛教协会联合举办“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研讨会,探索新时期佛教如何适应时代发展,积极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举办“上海佛教界反邪教系列报告会”,向全市发出“提倡科学,反对邪教,崇尚文明”倡议,进一步增强广大佛教徒抵御邪教的自觉性;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 学习教育,在全市佛教界兴起“知荣辱、讲文明、树新风”热潮;积极参与市文明委“庆奥迎博”活动,为奥运祈福,为世博服务。

 

2. 稳步推进组织建设和会务工作。

 

自1979 年恢复活动至今,市佛协会务工作逐步拓宽,作为上海佛教界爱国团体和教务组织的功能不断得到增强。按照章程规定,1981 年12 月、1985 年1 月、1989 年7 月、1994 年10 月、1998 年5 月、2003 年11 月,分别召开了第四、五、六、七、八、九届市佛协代表会议。特别是第八、九届代表会议,完成了市佛协领导班子的新老交替,为市佛协各项事业在新世纪的发展,提供了组织上的保障。

 

3. 采取多种形式弘扬佛教文化。

 

除创办包括会刊《上海佛教》,玉佛寺《觉群》杂志、《觉群丛书》《觉群佛学》《觉群译丛》,龙华寺《华林》杂志,真如寺《真如丛书》等在内的多种书刊杂志,宣传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弘扬优秀佛教文化外,各寺院团体还注意利用研讨会、座谈会等形式,对当前佛教界所面临的新问题、新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积极推动都市佛教的繁荣发展。

 

4. 重视青年僧才培养,不断壮大人才队伍。

 

上海佛学院自1984 年恢复创办以来,先后毕业了十数届学员,为上海佛教界输送了近400 名青年僧才,在顺利实现上海佛教新老交替工作中做出了可贵的贡献。多年来,市佛协在加强佛学院建设的同时,有组织地开展多种形式、针对不同需求人群的专门培训,为提高上海佛教整体文化素质和佛学研究水平不断探索新路。2006 年,市佛协组建“僧尼人才库”, 选拔了百余名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群众基础广泛的优秀僧尼作为后备人才,为上海佛教在当代的振兴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5. 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

 

全市各寺院团体,本着慈悲济世、利乐有情的胸怀,以及对社会负责的精神,积极支持社会福利、公益事业和救济工作,在赈灾济贫、赡老扶幼、帮困助残、希望工程等社会公益慈善事业方面,作出了不懈努力。尤其是在多次重特大自然灾害发生后, 上海佛教界紧急行动, 捐款捐物、奉献爱心,同时举行祈福超荐法会,为灾区受伤同胞祈福,为罹难亡灵消灾。据不完全统计,近二十年来,上海佛教界累计捐款捐物金额近亿元,为帮助弱势群体改善境遇、支援灾区人民恢复重建和正常生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6. 发挥宗教对外交往优势,积极开展友好外事活动。

 

身处繁荣发展中的特大型国际化都市,日益繁忙的外事活动是上海佛教的一个明显特征, 仅以玉佛寺为例,每年就要接待四五十万外宾参观,还有数十批国宾、贵宾及宗教代表团来访, 市佛协积极利用这一平台,大力开展以“阿弥陀佛加友好”为原则的对外交往活动,在教言教, 把我国各方面的建设成就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如实介绍给各国人民,进一步增进了相互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很好地发挥了作为民间外交使者的积极作用。

 

 

1978年,玉佛寺作为上海首家宗教活动场所恢复开放。1979 年,真禅长老被推举为第十任住持。在他的积极带动和苦心经营下,寺宇修葺一新,十方僧人云集,玉佛寺重新焕发了生机。1981 年起,开始举行各种法务活动,印制和流通一些经书、法物。1982 年、1992 年分别举行建寺纪念100 周年、110 周年庆典法会。1983 年,经国务院批准为汉传佛教重点寺院。1994 年, 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建筑保护单位。1985 年真禅长老主持传戒活动,600 余名青年僧人在玉佛寺欢喜得戒。1995 年,真禅长老圆寂。1999 年,我被推举为第十一任住持。次年, 经与利群医院进行土地置换,建造了集弘法、教育、办公、后勤为一体的综合性弘法大楼—— 觉群楼,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寺院日益紧张的修学办公硬件需求。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明确提出“文化建寺,教育兴寺,觉悟群生,奉献社会”的治寺理念,着力推进民主管理、弘法文化、学术研讨、公益慈善和公共外交事业,多次在全国宗教界被作为正面典型广为宣传,连年被评为市级文明宗教活动场所、全国和谐寺观教堂先进集体、公益慈善事业先进集体、中华慈善奖。

 

在寺院管理方面,以“内抓素质,外树形象”为指针,以营建“模范丛林”为目标,积极加强自身建设,提振道风,提升境界,提高素质;以合理的组织架构、优良的道风学风、浓郁的文化氛围,积极探索传统丛林与现代都市的完美统一,展现当代都市寺院的良好形象。

 

在弘法利生方面,坚持“文化建寺,教育兴寺”方针,先后创办《觉群》杂志、弘一图书馆、星期佛学讲座、觉群学院、梵乐团、玉佛寺网站、觉群编译馆、觉群佛教文化研究所、觉群沙龙、觉群新媒体中心等弘法文化形式;每年举办“觉群文化周”,集中展示寺院的弘法文化成果,全方位满足信众的宗教文化艺术需求;先后举办过数十次学术研讨活动,在探索都市佛教的当代责任,以及弘扬优秀佛教文化方面进行了积极尝试。

 

在素质提升方面,坚持自主培养与外部引进并举的人才战略。通过举办宗教文化班、外语人才班、MBA、EMBA 管理课程班,多方位提高法师素质。截至目前,常住法师中已有80% 取得了宗教文化大专或本科学历,12 位法师获得外语中级证书,6 名高层管理人员获得EMBA 学位,2 名法师被派送美国留学。与此同时,我们广纳贤才,公开招聘具有弘法文化、公益慈善、现代管理才能的社会人士充实到寺院员工队伍,为寺院的长足发展累积资粮、蓄积力量。

 

在公益慈善方面,立足“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宗旨,以“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为己任, 积极“关注人生,关爱社会”,在赈灾济贫、赡老扶幼、帮困助残、希望工程、促进就业等诸多领域,勉力前行,无私奉献。每年举办“觉群公益慈善周”,通过慈善论坛、公益讲座、慰问孤老、帮扶儿童、义务献血、助医问诊、慈善募款、联谊交流、教师培训等形式,以更加富有针对性的公益慈善举措,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帮助。2015 年3 月,我们还创办成立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上海觉群文教基金会”,致力于弘扬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发展公益慈善、促进文教事业健康发展。今年3 月,我们在原“觉群慈爱功德会”基础上创办成立了“觉群护生功德会”,专业从事护生放生事业,积极倡导“智慧放生”“理性放生”“科学放生”“随缘放生”的新时代护生放生理念,积极为净化社会人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在对外交往方面,玉佛寺作为汉传佛教重点寺院,是上海乃至全国接待海外宾客和外国元首、政府首脑人次最多的寺院之一。自1978 年对外开放以来,先后接待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250 余批,与此同时,多次组团访问印度、尼泊尔、日本、东南亚、欧美等国及中国港澳台地区,在海内外享有较高声誉。

 

近年来,玉佛古刹由于年久失修,设施老旧,场地狭小,人流拥挤,各类隐患层出不穷, 安全形势日益严峻。为消除公共安全隐患、着眼未来百年大计,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 我们发起“消除公共安全隐患保护性修缮工程”,规模浩大,史无前例。根据规划,寺院在主体布局上,保留天王殿、大雄宝殿两座建筑,天王殿原地不动,大雄宝殿向北平移30 米, 中间增设观音殿,增强空间上的层次感,弥补原先开门见山、景点突兀的缺憾。新建后的配殿相互之间距离适中,以绿化相区隔,力图构建出神圣庄严的宗教活动区、富有人文气息的殿堂景观、清新宜人的绿化环境三位一体的全新都市寺院的合理格局。目前,首期工程已经完工,东西厢房全面告竣,大雄宝殿平移顶升圆满就位,所有殿堂装饰一新,雕梁画栋,宝像庄严,环廊相绕,殿宇呈辉。修缮后的玉佛寺,在寺院面貌、人文景观、宗教氛围、生态环境等方面有了较大改观,为百年古刹的续写华章、再谱新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验启迪智慧,历史昭示未来。40 年改革开放,广大宗教界人士,在党和政府正确领导下,与全国各族人民一起,奋力谱写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丽史诗。回顾40 年来上海佛教及玉佛寺的发展巨变,我深深地感触到:

 

1. 发扬爱国爱教优良传统,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是当代宗教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历史证明,宗教只有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相协调、相适应,才有可能稳步发展。佛教自传入中国之日起,始终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主动适应所处的时代和社会,是宗教中国化的典型范例。改革开放40 年的成功经验表明,高举“爱国爱教”旗帜,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 坚定不移地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是包括上海佛教在内的中国佛教健康稳定、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2.贯彻依法治教原则,全面执行党的宗教工作方针政策,是当代宗教繁荣稳定的基本保证。

 

“法者,治之端也。”依法、依规管理宗教事务,是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一贯方针, 对于维护宗教团体的合法权益,团结和凝聚广大信教群众积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围绕“依法管理”宗旨,近年来,各级宗教事务管理部门大力开展普法宣传,积极提升信教群众的法律意识,努力确保宗教活动场所在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开展活动。

 

3. 主动加强自身建设,积极纯洁教风道风,是当代宗教提升社会形象的关键要素。

 

打铁还要自身硬。加强佛教界的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四众弟子的文化素质和信仰水平, 是当代佛教发展的当务之急。自20 世纪80 年代起,中国佛教协会就曾多次就佛教界的自身建设作出过具体阐述,提出“以信仰建设为核心,以道风建设为根本,以教制建设为基础, 以人才建设为关键,以组织建设为保障”的治教原则。多年来的实践表明,建立一支坚持“爱国爱教”思想、“政治上可靠、作风上民主、工作上高效”的宗教团体队伍,主动将宗教融入社会、融入时代,是确保宗教界参与社会建设并发挥重要作用的基本保证。只有以自身建设为抓手,以创建和谐文明寺观教堂活动为动力,才能不断推动宗教团体的信仰层次、文明层次、管理层次跃上一个新的台阶,从而更好地发挥宗教在服务社会方面应有的作用。

 

4. 大力开展公益慈善事业,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当代宗教融入社会的最佳途径。

 

改革开放40 年来,宗教界主动将公益慈善事业摆在突出位置,积极致力于通过公益慈善举措回报社会、利益人群。尤其是近年来,一些宗教公益慈善机构的创办成立,进一步推动了宗教公益慈善事业的规范化、制度化、有序化、专业化。随着2012 年国家六部委联合印发《关于鼓励和规范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意见》,宗教界的公益慈善活动第一次有了系统的规章,正式被纳入了规范管理的范畴,对于进一步激发宗教界投身公益慈善事业的热情,推动宗教界公益慈善活动更加规范有序、健康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5. 弘扬正信宗教思想,服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是当代宗教基本的社会功能。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空前的快速提高,随之而来的物欲膨胀、精神空虚、自我中心主义也呈现出泛滥之势。宗教教义教规中的许多积极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精神基本一致,大力弘扬正信宗教思想,倡导“爱国爱教、护国佑民”“庄严国土、利乐有情”思想,主动宣传、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宗教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也是实现宗教社会价值的应有之义。

 

恭逢强盛世,幸遇新时代。值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时刻,回顾改革开放40年来全国各行各业所走过的不平凡历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昂扬奋进, 深化改革再出发,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让我们以纪念改革开放40 周年为契机,积极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认真学习十九大及十九届一中、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积极贯彻落实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要求,以新修订《宗教事务条例》为依止,在努力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稳步推进上海佛教各项事业,在团体管理、弘法文化、人才培养、道风学风建设、公益慈善、对外交流等方面,百尺竿头,倍思进取,朝向创建全国和谐文明寺观教堂的目标不断迈进。同时, 以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为指引,充分发挥宗教在道德引领、文化传承、社会公益、慈善救济、服务经济、维护稳定、国际交流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广泛凝聚四众弟子力量,奋力开创当代佛教发展新局面,为服务上海城市发展、同心共圆中国梦,做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转载自菩萨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