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6日,上海玉佛禅寺觉群人间佛教研究中心邀请到了王雷泉教授来寺讲授《金刚经》第一讲“发度尽一切众生之大心——生命的高度与广度”。
王教授首先阐述了所谓“生命的高度”便是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所谓“生命的广度”即是普度一切众生。
随后他以“雪山半偈”的典故,向听众们讲述了佛陀因此所悟的顺、逆缘起观,以及如何逆流而上,解脱轮回,达到永恒的快乐。
■ 雪山半偈
过去世时,佛陀尚未成佛,还是一位住在雪山上的行者,帝释天为了考量他而变身罗刹,说了半句偈: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行者听后心生欢喜,甘愿以性命换取剩下的半句偈,罗刹于是说到: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从“雪山四句”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历无数劫修行,释迦牟尼终于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佛陀所悟的真理即缘起法,此为佛教不共于任何宗教和哲学流派的哲学基础。
顺观缘起:众生从无明到生死的十二支缘起,说明现象界生死流转的原因;逆观缘起:则以智慧逆转生死之流,断尽生死流转的根源无明,达到不再流转于从生到老死的解脱境界。佛陀悟道后,于鹿野苑对憍陈如等五比丘说法,将缘起法总结为苦集灭道四谛法门,成为佛教教义的四大总纲。
诸行无常,是甘于随着烦恼、业力的推动,生生世世都沉溺生死轮回之中?还是了却凡情,逆流而上,追求涅槃的永恒快乐?
随后,王教授解释到,要想解脱生死轮回,则必须以智慧逆转生死之流,而《金刚经》就蕴藏着像金刚一样无坚不摧的大智慧。
■ 释经题
金刚,是指能破一切,却不受任何东西所影响。根据姚秦鸠摩罗什大师的翻译,般若智慧就像金刚一样,坚固不变,锋利无比,能破斥各种分别戏论的烦恼染法。
而根据唐朝玄奘法师的翻译,虽然烦恼就像坚牢不破的金刚,但般若智慧却连它也能斩断。
两位大师对金刚的不同翻译是因为玄奘大师的翻译方法属于直译,而鸠摩罗什大师则属于意译,他把“能断”的意义也含入“金刚”里面,显得直截了当,也最为通俗易晓。
“般若”是指通达世间法、出世间法,圆融无碍,恰到好处,不执取于法的大智慧;“波罗蜜”是指超越生死而度达解脱的彼岸。
因此,“金刚般若波罗蜜”就是指以金刚智慧,破除一切烦恼执著,超越生死而达到永恒安乐的归宿。
■ 全经纲领
王教授依据《善现启请分第二》和《大乘正宗分第三》二品经文,向听众们讲解了《金刚经》的纲领。经文开始,由号称佛陀十大弟子中“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发问——
当众生立定志向要达到无上圆满的佛陀觉智时,应该将发心的目标定在哪里?既发菩提心,应如何修持,实践菩萨道的一切善行,并使此心长住菩提道中?如果在实践过程中心不能安住,生起颠倒戏论、妄想杂念,应当怎样控御调伏?
《金刚经》就是围绕佛陀对此问题的解答而展开的。
王教授同时指出,《金刚经》中有二句经文最为主要,也揭示了全经的纲领——
“一切众生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实无一众生得灭度者”
前者是说菩萨发心广大,以无尽永续的四弘誓愿去广度一切众生,后者是说所度的众生是缘起而性空的。
为此,王教授举起手中的茶杯解释道,所谓“缘起”,“缘”就是条件,就像我手中的杯子,因为有了这个容器,有了茶和水,有了我在用它喝茶,所以暂时有了“茶杯”这一现象,但它也可以被称为“花瓶”、“水杯”,没有一个固定的自性。而它的本质其实是空性,空性并非是什么都没有,而是包含一切可能,是世间事物最真实的相状。
众生因缘起而生,有生老病死,又哪里有恒常不变的自性存在呢?无自性即是空。所以,菩萨虽然普度无数众生,但并没有一个实在的、有自性的众生得到灭度。
故要尽己所能广度众生,但不要执著于“我”努力帮助了哪些众生、“我”具有多大的功德。
本次讲座,用三个多小时,讲述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一、从雪山半偈到须菩提之问;二、广大、第一、常、不颠倒的金刚心;三、发菩提心的进路;四、《金刚经》文本结构及在佛教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在接下来几次的觉群人生讲坛中,王雷泉教授还将继续为大家带来《金刚经》的导读,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