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三轮体空,无住行善
《金刚经》妙行无住分第四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经中的“复次”,是对前文的补充与申明。在上一讲中,王雷泉教授讲解了“佛说菩萨应离相发度一切众生的大愿”,有愿必有行,为了圆满所愿,就有了度生的方法——以无住心而修布施等六度万行。
“住”即为“执著”,众生处处执著,而佛陀便在这里当头棒喝,不要对事相有所执著。
○应无所住,而行布施
王教授结合鸠摩罗什、玄奘、义净三位法师所翻译的《金刚经》为听众做了分析。
在罗什译本中,佛陀对须菩提说“菩萨于法应无所住”。“法”字包罗万象,囊括了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一切境相,也即一切事物,不论眼见耳闻,亦或是心念所想,都可以称之为“法”;
而在玄奘、义净译本中,佛陀对须菩提说“不住于事”,“事”是指修大乘菩萨道的一切事行,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的六度万行。
综上所述,“无所住”,即不执著于“相”——不执著于做了布施这一行为(事),也不执著于眼见耳闻、心念所及的一切主客观场景(法),要做到三轮体空、离我人众生寿者四相。
而“行于布施”,则是不执著于“空”,将度生真正落到实处。王教授解说道,只有在布施后,能将布施的我、受布施的人以及布施的财物这三者都不存于心,也即用这种“三轮体空”的精神,不落空有二边的中道来修布施等菩萨六度万行,才可说是无住相修一切善。
进而言之,我与一切众生既是同此法身,本来同体,一体之中,谁能度?谁是所度?所以说“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终日度生,终日无度。没有执著度众生的相,故终生都在度众生的菩萨实践之中。
《金刚经》妙行无住分第四
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福德”,即福慧双修。若不修福,当以后修行成了佛菩萨去度众生时,未必能度刚强的众生,因此未成佛果先结人缘。故本经处处说修福,而实行则只说布施,即令人福慧双修。
但按前述所说,如果以三轮体空的精神,来行布施,那么能否获得相应的福报?又如何衡量所获的福报呢?佛陀要消除须菩提心中的疑问,因此便说离相之福更大,使他能够真正安心。
《金刚经》妙行无住分第四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
但如果只是局限于为求世间福报而行布施,则心已执著于求福之相,而世间之相,都是可限量、不长久的,纵能获福,毕竟有限。因此在《坛经》中,惠能大师才说就算梁武帝造寺度僧、布施设斋,也实无功德。
那么梁武帝渴望而不可得的功德到底是什么呢?王教授解释道,若菩萨能不住相布施,则得出世间菩提之果,其所施为皆为无漏。故佛陀以四方四维上下等十方之虚空广大,譬喻无相布施所生之福德,犹如虚空无有边际,不可分辩思量,而这种福德便是《坛经》中所说的功德。
《金刚经》妙行无住分第四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金刚经》第二品中,须菩提乞请佛陀开示“应云何住?云何降服其心?”佛陀在此处便做了回答——
-“云何降伏其心?”
-心“无住相”。
-“应云何住?”
-“但应如所教住”,即指应无所住而行布施等菩萨六度万行。
但“应无所住”的“空”并非拨无因果,否定修证的实践,为此王教授解释道,般若言空,只是空掉众生分别执著的知见。
只有以般若空慧,舍去一切执著,心量大到如虚空无量无边,既不著相,亦不著非相,广修六度万行,直至因圆果满,才是如佛所教而住,以不住空有二边之住而住。
■ 如来色身与法身
《金刚经》如理实见分第五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前面佛告诉须菩提:菩萨离相发菩提心,无住修六度万行,得福之大不可思量,但如果有人因此怀疑若菩萨是为了不可思量的福德,才去修离相布施,如此有求之相又岂能证得佛果庄严的身相?
《如理实见分第五》中,佛以自己做为对象回答了这个疑问:法身无相,不可执取佛之三十二相等幻相身。
连佛的三十二相都不要执著,这世上还有什么相可以执著的?从不住相布施,到法身无相,佛陀进一步阐述了唯有彻底破除对一切法相及非法相的执著,才能真正见到如来的智慧法身。
随后王教授又通过《正信希有分第六》着重阐述了我法二执俱空、三相并寂的原理:对法相、非法相皆不可取,若取著就堕空有二边;并引《无得无说分第七》和《依法出生分第八》,说明了大小乘一切贤圣果位,皆以所证空性的深浅而呈现差别。
本次讲座,用三个多小时,讲述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一、三轮体空,无住行善;二、如来色身与法身;三、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四、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在接下来几次的觉群人生讲坛中,王雷泉教授还将继续为大家带来《金刚经》的精彩导读,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