幡,常用来显示佛菩萨降魔的威德,由四部分组成:三角形的幡头、长方形的幡身、两侧的两条细条,称为幡手、幡身下垂饰的细条,称为幡足。

 

盖,本为古印度遮日防雨的一种伞。因为印度地处热带,佛陀讲法时为了避暑常利用大树的树阴后来,此种习俗变化为伞盖,尔后逐步演变为佛陀的象徵。

 

香盘是放置“香炉”的盘子,盘前垂着刺绣炉围。迎请方丈时,由侍者照式捧盘行于方丈之前,到大殿后,将盘放在佛桌前香几上。

 

香炉,与花瓶、烛台齐供佛前,三者合称三具足。上香时,插香于此炉中,乃人心与佛心交流的桥梁。

 

手炉是指有把手的香炉,是一种可以在行动中使用的香炉。古式形制尾端作狮子形,现代形制多为龙首炉头、鱼身炉柄,人多挤碍时,宜左手托炉头,右手握炉柄。

 

拂尘,亦名拂子,自唐代以降,禅门盛持拂子。上堂时,方丈持之为大众说法,此称“秉拂”。

 

如意是说法、讲赞、法会时,讲师手持以示威仪的用具,又因其山部如篆字的“心”字,表制心,故菩萨皆执之。

 

大型鼓多半悬于鼓楼或大殿内。中、小型鼓则配以吊钟,架放在鼓架上,以备赞诵唱念之用。

 

佛教的“磬”,大致有圆磬、扁磬、引磬三种。

圆磬是铜制钵盂形,法会时,多用来指挥腔调,如同乐队中指挥的指挥棒一般。

引磬,其音色清脆悠扬,具有振醒昏迷的作用。引磬的敲用,多半是在问讯、转身、礼拜及其他动作的场合,用以指挥行者的动作。

 

鱼类目不阖睛,昼夜常醒。所以法师们在赞诵唱念时敲击木鱼,用来警惕大众不要昏沉懈怠。有控制声调节奏、破除昏迷、振奋精神的作用。

 

铛、铪是佛事中常用的两种呗器。两者配合板眼,庄饰节奏,为“伎乐供养”。铪子是用两枚圆铜片所造,中心凸起有一小孔,孔中系一布缕,两手各执一片,相互敲击成声。

 

铃铎,也称“手铃”。有柄有舌,振之即鸣,多用于“礼忏”时,主坛者指挥赞诵,庄严韵调。

 

毗卢帽,毗卢为毗卢舍那略称(法身佛)。法师主法时戴之,还可根据需要,加戴五佛冠,老版《西游记》中唐僧所戴,便为毗卢帽加五佛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