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1日
农历癸卯九月廿八
上海玉佛禅寺
圆满举行“传授三皈五戒法会”
礼请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
上海玉佛禅寺方丈 觉醒大和尚
亲授三皈五戒
数百名善信于佛前庄严宣誓
至心皈依三宝 发愿受持五戒
【三皈法会】
上午8点30分,求受皈依的善信早早来到寺院报到,从志工手中欣喜地接过皈依证。
皈依证上的法名,代表着他们作为佛弟子的新生即将开始。
.png)
.png)
大众聚精会神地仔细聆听,一遍遍用心练习直至动作熟练整齐,声音洪亮有力。
.png)
.png)
.png)
上午10点,万佛堂内梵音响起,皈依仪式正式开始。
堂内两序大众收摄身心、衣装整肃。善信代表在引礼师的引领下,恭请三皈本师觉醒大和尚主法。
.png)
.png)
.png)
.png)
.png)
.png)
.png)
尽形寿皈依佛
尽形寿皈依法
尽形寿皈依僧
.png)
受三皈后,大众发四弘誓愿,并承诺依教奉行:
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觉醒大和尚开示
所谓皈依,“皈”就是回归、皈投、回转;“依”就是依托、依靠、依止。人生在世,苦海无常,须有所指引、有所归宿、有所依托,有所安身立命。佛家有云:“生死为海,三宝为船。众生归依,即登彼岸。”能够蒙受佛菩萨的慈悲加被,亲近三宝、皈依三宝,乃是善根福德因缘所至,是累劫修来的福报。《优婆塞戒经》云:“皈依三宝,能出生无量善法,是成就无上菩提的根本,所得福报,无穷无尽。”
佛宝,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总称。佛可称作觉悟者,是了悟宇宙人生真理,智慧、福德都已彻底圆满的圣人。皈依者须知信佛乃是前提,而学佛才是旨归。不仅要祈求佛降福、护佑,更要以佛为范,见贤思齐,努力精进,潜心修持,终达佛的境界,成为福慧圆满之人。
法宝,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三藏十二部真经,是佛陀所悟、所授,指导修行成佛的方法和义理。皈依佛法之后,常思佛陀授法设教、普度众生之义,珍惜恭敬,勤于修习领悟,终能破除愚昧,增长慧根;到达离欲出尘、拔苦得乐、转识成智、证悟菩提之境。
僧宝,是严持戒律的出家人团体,是法的践行者,是佛涅槃后佛法的住持者和传播者,是佛法住世的象征,是众生修行路上的良师益友。僧本义为“和合众”,兼具理和、事和两重含义。“理和”,即通过般若智慧,入佛知见、学佛所行,证入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事和”,即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六种和合,这是释迦牟尼佛为僧团制定的共住规约。
学佛是一条走向智慧和光明的探索之路,是一条导向生命圆满的成道之路,皈依三宝就是这条路的开端。古人云:“行远必自迩, 登高必自卑”。履行了皈依仪式,就表明我们已经决心以佛陀为导师,以正法为指南,以一切大善知识为今后生活修持的标准。从此刻起,就要摒弃骄慢,严以律己,放下我执,恭敬三宝,以三宝为灯烛星月,走出苦海,显现众生本具的真如佛性;也要积极维护佛教形象,主动利益社会大众,为“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作出贡献。
.png)
三皈仪式后,大众将此殊胜功德普皆回向,祈愿众生早日归投三宝怀抱,究竟离苦得乐!
【五戒法会】
下午2点,传授五戒法会正式开始。法会礼请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上海玉佛禅寺方丈觉醒大和尚担任三皈五戒本师,寺务处主任、都监长春法师担任五戒羯磨阿阇黎,寺务处副主任、监院慧觉法师担任五戒教授阿阇黎。
.png)
引礼师手执香、花、灯、幡,求受五戒善信代表紧随其后,迎请三师。

三师应众祈请,拈香礼佛,登临法座,为信众证盟授戒。受戒善信虔跪,合掌礼拜。



数百余位求戒弟子虔诚礼拜,祈请三宝慈悲摄受,聆听五戒的意义和功德,于佛前真诚忏悔往昔所造恶业。


大众庄重宣誓皈依三宝、发愿受持五戒。当阿阇黎问:“汝尽形寿能持否?”在场居士齐声回答:“能持!”神圣的誓言响彻殿宇。

在十方三宝的证明和加持下,求戒善信皆欢喜得戒,伴随着“善哉解脱服”的阵阵梵呗声,缦衣披身,正式成为在家优婆塞、优婆夷,身心清凉,欢喜无量。
觉醒大和尚开示
皈依三宝,只是学佛的开始。想要精进修学,深入实践,更当受持五戒。《大宝积经》中有言:“在家菩萨,应受善戒,所谓五戒。”五戒,具体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五条。这五戒是一切戒的基础,也是防非止恶、增长善法的根本。
第一是不杀生。即不杀害一切有情众生。十善之中,不杀为首;十恶之中,杀业最恶。诸佛菩萨慈视有情,饶益众生。佛弟子既已皈依三宝,起心动念之间,更当长养慈悲心,爱惜物命,不相伤害。
第二是不偷盗。以盗窃之心,未经他人同意,私自将他人财物占为己有、取离本处,无论是自取、让他人取,均为偷盗。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以义为利,则财恒足。而一切有主之物,则是“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第三是不邪淫。邪淫,是指与不合适的对象,发生不正当的关系。从世俗的角度而言,持“不邪淫”,也是有助于维护公序良俗与道德规范的。而《楞严经》中说,淫欲是生死轮回的根本,“淫心不除,尘不可出”“如不断淫,必落魔道”。如果想要在修行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应先断淫心。
第四是不妄语。妄语是说虚妄不实的话,或以是为非、以非为是,或前益后毁、面是背非:这样的言语是会伤害他人的。而一个时常妄语的人,也会失去他人的信任。大家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与信任,应当善护口业,至诚无欺,不诳他人。
第五是不饮酒。就是不饮用令人丧失理智、心智迷乱的物品。前四种戒被称为“性戒”,被禁止的“杀、盗、淫、妄”本身就有罪业,即使不受戒,违犯了也将感召恶果。不饮酒戒则被称为“遮戒”,因为饮酒本身并非罪恶,但是会诱发其余的恶行,所以应当遮止。《善生经》中说:“饮酒有六失:一者失财,二者生病,三者斗诤,四者恶名流布,五者恚怒暴生,六者智慧日损。”佛教徒应当远离饮酒的过患,保持智慧清明。
蕅益大师在《五戒歌》中说:“受戒易,守戒难,莫将大事等闲看。”大家来到玉佛寺受五戒,参加仪式,好像一个下午就结束了;但持守五戒,却是终身的功课。在仪式中,发愿尽形寿受持戒条,承诺“能持”,就应当“专心一志,口诵心惟”,下大决心,断恶修善。而在未来的生活中,更应当时时警醒,处处践行,护持禁戒,如护身命。不要让五戒仪式变成走过场,也不要让自己的发愿变成喊口号,请大家真正地、尽形寿保护自己的戒体。
“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希望大家受持五戒之后,常念佛法僧,善护身口意,勤修戒定慧,做社会的好公民、佛教的好信徒,积极持戒,守戒,为“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作出当代佛教徒应有的贡献。
三皈五戒 法会圆满
大众同音 念佛回向
法会功德殊胜行 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有情 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